老萬又寫信了。這已是第六年了。
“我懷著感激的心情向您表示感謝,居委會的干部,他們心中裝著老百姓,哪里有困難就會出現(xiàn)在那里……我們將終身感激,并鼓勵孫女長大后一定要回報社會。”松江區(qū)中山街道東外居民區(qū)的老萬,連續(xù)六年寫感謝信給街道黨工委負責人和區(qū)委領(lǐng)導。前不久,79歲的他再次提筆。他說:“我別無所能,只能以這種方式表達感恩之情。”
老萬是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人,妻子是家庭主婦,兒子早年下崗,兒媳棄家離去。隨著年紀漸長,老萬患上嚴重的肺氣腫,老伴也患有嚴重的高血壓、心臟病,常年藥不離口。兩位老人每月僅有的收入是高齡無保障老人生活補貼。一家四口擠在逼仄的老房子里,一下雨就漏水,房子一角還曾坍塌。2006年,老萬家迎來拆遷,住進了100平方米的公寓房。面對政府的拆遷和安置,一家人激動不已。正是那一年,他萌發(fā)了寫感謝信的念頭。
2010年夏天,孫女考上南京一所大學,老萬一家既高興又發(fā)愁。高興的是,這意味著再熬幾年,家里的情況一定會大有改善,愁的是如何“熬”過這幾年。當時,中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得知這一情況后,特地上門慰問,并把老人的孫女納為街道助學對象,每年給予3000元學費資助。“真是雪中送炭。”
對他們家的困難,社區(qū)干部常掛于心。小區(qū)裝天然氣,居民區(qū)黨支部書記特意把他家的困境告訴燃氣公司,最后為他們免去了兩三百元的材料費。
去年冬天,老萬的孫女高興地從南京打電話給老萬的女兒:“姑姑,你寄給我的新衣服我都收到啦,都很合身。”而電話這頭的姑姑卻摸不著頭腦:“我沒有給你寄衣服啊。”原來,是居民區(qū)黨支部書記薛?英知道老萬家困難,便買了衣服以老萬女兒的名義寄給他孫女。老萬說,去年放寒假,孫女就是穿著這件新羽絨服回來的,“這是孫女長到那么大,穿上的第一件羽絨服!”
老萬說,多年來,居委會干部雖有更換,但對他們家的關(guān)愛卻始終如一,“他們心里總是想著我們,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我們,讓我們非常感動。”